青沼英二认为《塞尔达传说:梦见岛》的俯视角固定房间设计完美契合自定义地牢玩法,让玩家能轻松创造并享受与传统塞尔达不同的乐趣。
当青沼英二谈起《塞尔达传说:梦见岛》时,他的眼中或许会闪过一丝怀念的光芒。这位塞尔达系列的掌舵人,在2019年的夏天向玩家们揭开了重制版《梦见岛》背后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重塑,更是一场与26年前的自己跨越时空的对话。

重制一场26年前的梦
“其实在26年前GBA原版《梦见岛》开发时,我并没有参与其中,还仅仅是个系列超级粉丝。”青沼英二这样说道。这句话背后藏着一种奇妙的缘分:曾经作为粉丝仰望经典的他,如今成了赋予经典新生命的人。
重制一款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岁月打磨的游戏,并非易事。如何既保留原作的灵魂,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青沼的答案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自定义地牢玩法。这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创意,终于在《梦见岛》的重制中找到了归宿。“《织梦岛》和这个玩法相当契合”,他说道,仿佛在诉说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
为什么是《梦见岛》?
对于选择《梦见岛》作为自定义地牢玩法的载体,青沼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完全3D游戏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反而回归到最本真的俯视角设计。“每个房间大小都是固定,便于玩家检视”,这种结构上的简洁性恰恰成为了自定义玩法的理想画布。
这让人不禁想到现代游戏设计的一个悖论:在技术能够实现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的同时,有时候最打动人心的反而是那些克制的、精巧的设计。《梦见岛》的重制版就像是一个微缩景观,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恰如其分地走在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上。
精致背后的哲学
关于游戏备受称赞的精致画风,青沼的回应显得谦逊而深刻:“我们真的没有刻意想让游戏风格偏向’可爱’”。这种不经意间达到的完美,恰恰是任美学哲学的体现——不是为了追求某种风格而设计,而是为了让设计自然生长成它该有的样子。
原版《梦见岛》就是一个“小小的、精致的世界”,重制版只是将这个特质以现代技术重新诠释。这种设计理念与当下许多追求视觉冲击的游戏形成鲜明对比,提醒着我们:游戏的艺术性不在于堆砌多少多边形,而在于是否构建了一个自洽且动人的世界。
对话《荒野之息》
或许最有趣的是青沼对《荒野之息》和《梦见岛》关系的理解。当被问及如何向通过《荒野之息》入坑的新玩家推荐《梦见岛》时,他的回答展现了一位系列守护者的智慧。
“假如《荒野之息》是玩家的第一个塞尔达系列游戏,那么很容易会误认为这就是塞尔达系列的一贯风格。”青沼说道。这句话背后是对游戏史观的深刻认知——没有传统的线性塞尔达,就没有开放世界的《荒野之息》。《梦见岛》代表着塞尔达系列的另一个维度:精心设计的谜题、紧凑的叙事节奏、还有那种只有固定视角才能带来的独特沉浸感。
双重奏鸣
《荒野之息》是宏大的交响乐,那么《梦见岛》就是精巧的室内乐;前者让人感叹世界的广阔,后者让人欣赏细节的精妙。两者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互补的存在。通过《梦见岛》,新玩家能够体验到塞尔达系列的另一个传统侧面,理解这个系列为何能够历经三十余年而不衰。
青沼希望“那些系列新粉丝能够享受到和《荒野之息》完全不同的传统塞尔达乐趣”,这种想法体现了一位制作人对系列多样性的珍视。真正的经典不会固步自封,也不会盲目求变,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梦的延续
从1993年到2019年,从GBA到Switch,《梦见岛》的重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游戏本质的思考。在追求 photorealistic 图形和开放世界的时代,任天堂选择重制这样一款“小巧而精致”的游戏,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游戏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创造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
青沼英二和他的团队通过《梦见岛》重制版完成了一场跨越26年的对话——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系列的传统对话,也与新一代的玩家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重制了一款游戏,更延续了一个梦想。
正如青沼所说,正是传统的一系列塞尔达作品才能够铸就《荒野之息》。而如今,《梦见岛》的重制也许正在为塞尔达系列的下一个奇迹埋下种子。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值得保留,有些价值值得重温,而这正是《梦见岛》重制版最动人的地方。
本文基于青沼英二访谈内容创作,旨在探讨游戏重制的意义与价值。无论你是塞尔达系列的老玩家还是通过《荒野之息》入坑的新朋友,都希望你能在科霍林特岛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