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长夜送行」主题战队通过独特的“耻辱机制”,将背负罪责与爆发战力相结合,以高度融合叙事与策略的设计,呈现出一段悲壮而富有深度的游戏体验。
一场浸透血与泪的仪式
当一位大名陨落,他最忠诚的护卫们必须护送其遗体前往圣湖中央的天门神殿。这是一条浸染着传统与沉重的道路——沿途的民众或默默祈祷,或将沾血的石块投入他们认为应对领主之死负责的家臣行囊中。抵达湖边后,武士们需背负着这些石块,身着全副盔甲涉水前往湖心岛。若他们成功抵达,便将与领主的遗骸一同永驻神殿;若中途沉没,则被视为以死亡洗清了罪孽。

这场名为「长夜送行」(Passing the Night)的游行,虽已是古老传统,却鲜少被强制执行。而此次,被害领主之子宏(Hiro)竟下令四位资深的龙氏族(Ryu Clan)武士踏上此路,并亲自随行。是纯粹的孝心,还是暗藏政治动机?答案或许隐藏在沿途每一块掷出的血石中,也藏在伴随游行的祭司、职业哭丧人、以及家族亲眷的沉默脚步里。
主题战队:耻辱与力量的交织
「长夜送行」是武士道(Bushido)游戏中的全新主题战队。选择此主题卡后,玩家仅能选用龙氏族的武士与紫斋(Shisai),以及浪人紫斋,但同时也解锁了七名专属战士中的六名——他们唯有在此主题下方能登场,成为战队核心。
主题机制的设计极具叙事张力:每回合,对手可根据回合数向你的一名武士放置「耻辱计数器」。这些令牌既是负担,亦是力量之源——四名核心武士需通过丢弃耻辱令牌来激活特殊能力。而没有令牌时,他们则能获得近战强化(Melee Boost固定为2)、武器威力+1、气(Ki)属性测试+1,并摆脱「缓慢」(Slow)状态。
这种矛盾的设计完美呼应了背景故事:武士们背负着石块与罪责(表现为「缓慢」与「不稳定」状态),却又在洗清耻辱的瞬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策略的关键在于如何权衡「耻辱」的积累与清除,既不让它拖垮队伍,又能适时转化为杀戮的力量。
核心武士:四位赎罪者的宿命
战队中的四名武士——芳美(Yoshimi)、孝信(Takanibu)、渚(Nagisa)与霞(Kasu)——皆是被宏选中的赎罪者。他们的状态卡上均带有「缓慢」与「不稳定」,象征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负重。
然而,一旦摆脱耻辱令牌,他们便如破茧之蝶:失去「缓慢」后能迅速切入战场,基础近战强化虽降至2,但每回合稳定生成2点气,足以持续强化攻击;武器威力+1更让他们在近距离搏杀中如虎添翼。而他们的特殊能力均需通过丢弃耻辱令牌触发,例如霞的「决意一击」或孝信的「护主之怒」,使得战术选择充满层次感——何时承受耻辱,何时洗清它,成了胜负的关键。
支援角色:暗流涌动的守护者
战局不仅由武士主宰,更离不开三位支援角色的暗中助力:
- 吨(Ton):背负着耻辱石袋的随从。他能在模型间转移耻辱令牌,并通过气壮举调节令牌分布。但需注意:只要他携带令牌,整个战队便无法获取场景点数或执行场景行动。他是双刃剑,是策略的支点。
- 百雷(Hyakurai):手持净香的祭司。他能治疗周边单位,但治疗所需的气值会随战队耻辱令牌数量增加而提升——赎罪之路愈沉重,治愈愈艰难。
- 飞驒隆(Hida Ryu):肩负遗骸的守灵人。他的存在能降低周边武士的气壮举消耗,但若他在近战中受伤,全员将瞬间蒙羞;若他战死,耻辱令牌将永驻不退——仿佛宣告整个游行已失去意义。
此外,还有两名可选支援角色(需单独购买),进一步丰富战术组合。
战术核心:在耻辱与荣耀间徘徊
「长夜送行」是一支极具操作深度的战队。玩家需精准把控耻辱令牌的分配:
- 初期可容忍少量令牌积累,以激活武士技能;
- 中后期则需通过吨或场景动作清除令牌,恢复武士的完全战力;
- 飞驒隆的站位必须慎之又慎——他既是增益源泉,也是全军崩溃的隐患。
对手的策略同样需被纳入计算:他们会优先羞辱关键战士?还是集中压制飞驒隆?每一回合都仿佛重演着游行的悲壮:一步踏错,全军覆没。
结语:武士道叙事的巅峰之作
「长夜送行」不仅是一支战队,更是一段沉浸式的叙事体验。它将游戏机制与背景故事完美融合,让每一场对局都化为一次情感澎湃的史诗演绎。那些掷石块的民众、那些沉默的武士、那些飘散的香火与血泪——皆在方寸棋盘中重生。
若你早已深爱武士道的世界,此盒必将成为你收藏中的明珠;若你初涉此道,不妨以此为契机,踏上一条赎罪与荣耀交织的道路。
「耻辱不是终点,而是重生前的黑暗。」——龙氏族谚语
本文基于武士道游戏系统设计,产品详情可参考《武士道旭日指南》《二人入门套装评测》及《收藏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