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守护文化根脉的”大树将军”

冯骥才从作家、画家转型为文化遗产保护者,在推动春节成功申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毕生致力于守护中国传统文化根脉。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学院的接待大厅里,悬挂着莫言题写的一首诗:”大峰像一棵大树一样屹立;每次会面都让我敬畏地仰望。一个有真品格的人;一个心地温暖的朋友……”这不仅是对冯骥才1.92米伟岸身姿的描绘,更是对他一生守护中国文化根脉的崇高礼赞。

这位83岁的文化守护者,正如他东汉先祖”大树将军”冯翊一般,以谦逊而坚定的姿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沃土上深深扎根。从作家、画家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军人物,冯骥才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守护史诗。

文学与绘画:文化守护的双翼

冯骥才的文化守护之路始于文学与绘画。1942年出生于天津的他,在1960年代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他师从名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将文人画的意境与现代主题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他的文学作品如《神鞭》《三寸金莲》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市井生活,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但冯骥才并未止步于个人艺术成就的追求。在深入民间采风创作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快速流失。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节庆习俗,正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而日渐式微。这种危机感促使他从一个创作者转变为文化守护者,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守护春节:让传统焕发新生

2016年,当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很少有人知道冯骥才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带领团队深入全国各地,系统记录春节习俗的多样性,从北方的庙会到南方的花市,从除夕守岁到元宵灯会,构建起完整的春节文化谱系。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冯骥才曾这样阐释他的保护理念。在他看来,春节之所以能够成功申遗,不仅因为其悠久历史,更在于它至今仍是中国人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他主张的保护不是简单的记录保存,而是要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十年坚守: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程”

自1990年代起,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保卫战。他带领团队走遍中国乡村,记录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民俗活动。从木版年画到剪纸艺术,从地方戏曲到方言民谣,无数珍贵的文化记忆因他们的努力得以保存。

“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冯骥才常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及时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它们就会永远消失。”为此,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在83岁高龄,仍坚持深入田野调查,亲自指导保护工作。

四大支柱:构建文化传承的完整体系

冯骥才将自己的毕生事业概括为”四大支柱”——文学、绘画、文化保护和教育。这四者并非割裂的领域,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他用文学记录民间故事,用绘画表现传统美学,通过文化保护抢救濒危遗产,再借助教育将文化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学院,他建立了系统的非遗保护人才培养体系。这里不仅有理论研究,更有实践教学,学生们跟随导师深入民间,学习如何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相信,只有培养出新一代的文化守护者,非遗保护事业才能真正延续。

全球视野: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冯骥才的文化保护工作始终保持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出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在推动春节申遗过程中,他特别强调春节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而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冯骥才说,”保护非遗不仅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为了全人类的文化记忆。”这种超越国界的文化观,使他的保护工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大树长青:文化守护的精神传承

如今,83岁的冯骥才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工作。他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枝叶伸展向未来。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保护的行列中。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冯骥才常常这样教导学生。他相信,真正的文化守护者既要懂得珍视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从作家、画家到文化守护者,冯骥才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培养了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正如莫言诗中所赞,这棵文化大树将继续荫庇后人,让中华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