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家吴为山通过融合中国传统写意风格与西方雕塑艺术,创作孔子、老子等文化名人雕塑在世界多地展出,以艺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在中国美术馆熙熙攘攘的展厅里,一位观众长久驻足于一组青铜雕塑前。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与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对话”——两人虽相隔五个世纪,却在吴为山的艺术世界里实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这件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的

作品,恰是雕塑家吴为山艺术理念的完美写照:用雕塑这门凝固时空的艺术,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从文化寻根到艺术创新
196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的吴为山,成长于一个艺术世家。与同时代许多艺术家一样,他曾在1990年代远赴欧美寻求艺术真谛。但正是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中,他反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我们曾经向欧洲、苏联和美国学习,但这让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被边缘化,”吴为山坦言。这种文化自觉促使他回归传统,开创性地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融入雕塑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意雕塑”风格。
这种艺术创新绝非简单的技法改良,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选择。在吴为山手中,雕塑不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体再现,而是承载中国美学意境的精神载体。他创作的唐代诗人李白雕像,虽几乎看不清面容,却能让人一眼认出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诗仙神韵。这种”得意忘形”的艺术表达,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神似胜于形似”的生动体现。
文明对话的艺术使者
吴为山的艺术视野从未局限于单一文化。他深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道理,用雕塑构建起东西方对话的平台。在雅典古集市,他的作品《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次相遇》让两位东西方哲人跨越时空”对话”。吴为山巧妙地将苏格拉底塑造成古希腊神庙石柱般的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坚实与永恒;而孔子衣袂飘飘,仿佛乘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春风而来。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前馆长玛丽亚感叹:”我可以看到他们正在进行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古代智者之间。在法国蒙塔吉斯的邓小平广场,吴为山创作的《百年丰碑》记录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驱的雕像,成为中法友谊的永恒见证。从达芬奇与齐白石的”艺术对话”,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对话”,再到中法之间的”历史对话”,吴为山用雕塑连缀起人类文明交流的壮阔图景。
艺术外交的当代实践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吴为山的艺术实践展现出特殊的时代价值。他的作品被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案例。即将矗立在乌拉圭首都的《问道》雕塑,高7.8米,将成为中南美地区最大的中国雕塑作品。这件表现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作品,不仅是对中乌建交35周年的献礼,更是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理念的艺术表达。
吴为山的艺术外交实践有着清晰的方法论。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三个要素:”一张脸,中国文化的特色面孔;一颗心,用真诚和平的心对待彼此;一个灵魂,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这种艺术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了全人类的灵魂”;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称赞他雕刻的历史人物”像是走出了5000年的历史”。
艺术家的文化使命
在吴为山看来,艺术家的使命不仅是创作美的形式,更要传递文明的精神。从古代圣贤到现代伟人,他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挖掘与诠释。”中华文化的厚度,不仅仅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吴为山说,”它是一条流淌的河流,连接着古老的源头和现代的发展,然后奔向人类文明的海洋。”
这种文化自觉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在巴西库里蒂巴,他的孔子雕像让南美民众感受到东方哲人的智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达芬奇与齐白石的”对话”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象征;在希腊雅典,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遇”诠释了东西方哲学的共通之处。
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吴为山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通过艺术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他的雕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流动的文明;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期许。正如他所说:”艺术应该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让世界在审美体验中增进理解与友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吴为山的艺术实践给出了启示:只有扎根传统、拥抱世界,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融入世界文明的大花园。在这个意义上,吴为山不仅是一位雕塑家,更是一位用艺术促进文明对话的当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