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长河中的文明对话:中俄文学交流的世纪回响

著名诗人吉迪马加强调诗歌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回顾两国百年文学交流史,特别肯定了翻译工作对促进文明互鉴的关键作用。

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中俄两国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以文学为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近日,在”中俄文化年”的背景下,《环球时报》与俄罗斯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四季读懂”中俄文学沙龙,再次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搭建了舞台。作为这场文化盛宴的亲历者,我深切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最古老的语言艺术,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心灵的彩虹之桥。

文学作为文明互鉴的使者,其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当技术革新不断重塑人类交流方式时,诗歌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同文明间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连接纽带。中俄文学交流的百年历程,恰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两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流淌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

回望二十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流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由无数文化使者共同绘就的壮丽画卷。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眼光,率先将俄罗斯文学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茅盾先生以小说家的敏锐,捕捉到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光芒;而翻译家戈宝权先生更是穷尽毕生心血,将普希金的诗意之美完美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正是这些文化先驱的孜孜以求,才使得俄罗斯文学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异彩纷呈的花朵。

作为一位在19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的写作者,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改变我人生的瞬间——十六岁时,那本已经翻烂封面的普希金诗集偶然落入我的手中。戈宝权先生的译笔如此传神,让我这个生长在西南山区的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穿越时空的魔力。那些跃动的文字仿佛具有生命,在我心中种下了永不熄灭的诗意火种。多年后,当我终于有机会向戈宝权先生当面致谢时,才真正理解到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灵魂的共鸣。

中俄诗歌的对话从未停歇。从白银时代的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到当代的亚历山大·库什纳,俄罗斯诗歌的谱系在中国不断延伸。2007年创立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更是为这种对话搭建了新的平台。记得2015年将金藏羚羊诗歌奖授予库什纳先生时,他那融合了彼得堡诗歌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诗作,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诗歌的深厚底蕴。刘文飞教授等翻译家的精准译介,使得这些诗作在中文语境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有人开始质疑文学翻译的未来。但我始终坚信,诗歌翻译是机器永远无法完全替代的人类智慧结晶。因为真正的诗意不仅存在于字里行间,更流淌在文化血脉之中。一个优秀的诗歌译者,必须同时是两种文化的解读者,既要把握原作的韵律之美,又要传递其中的文化密码。这种创造性转化需要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对自由精神的永恒追求,这些都是冰冷的算法所不能企及的。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中俄文学交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作品互译,升华为两种文明间的深度对话。当我们阅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时,不仅看到了俄罗斯的历史风云,也照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当我们品读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时,不仅感受到个人的苦难,也领悟到人类共通的悲悯。这种超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正是文学交流的最高境界。

展望未来,中俄文学交流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渠道将更加多元。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年轻译者加入这个行列,用他们新鲜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我们也期待数字技术能为文学传播开辟新途径,让诗歌的声音传得更远;我们更期待两国诗人能展开更直接的创作对话,在碰撞中激发新的灵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诗歌依然是我们最可靠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尽管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是相通的。中俄两国诗人共同书写的这部文学交流史,不仅属于过去,更指向未来。让我们继续以诗为媒,在这条文明对话的长河中,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