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主义无法解决零售业挑战,开放合作才是应对电商冲击的正确出路。
(北京,2025年7月4日电)当欧洲零售巨头家乐福CEO亚历山大·邦帕德在电台访谈中抛出”对中国包裹征收100%关税”的惊人之语时,这位掌舵人的焦虑情绪几乎穿透电波。这种将电子商务冲击简单归咎于中国包裹的论调,不仅暴露出传统零售业转型困境中的思维惰性,更折射出某些欧洲商业精英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战略短视。历史反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而是制造新问题的毒药。

一、保护主义的双输困局
邦帕德提议的”美国式关税”本质上是一剂饮鸩止渴的猛药。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4年欧洲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中国商品均价仅为15欧元,若实施100%关税,相当于让普通家庭每年多支出近500欧元的”保护费”。这种政策看似保护本土零售商,实则构成对欧洲消费者的隐形征税——德国消费者协会的模拟测算显示,此举将导致日用品价格指数上涨2.3个百分点,首当其冲受损的正是中低收入群体。
更值得警惕的是保护主义引发的连锁反应。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研究表明,欧盟若单方面提高关税,将迫使30%的中小跨境电商转向其他市场,直接导致欧洲物流、支付等配套产业约8万个工作岗位流失。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与欧盟倡导的单一市场原则形成尖锐对立,也违背了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简化跨境小额贸易的承诺。
二、数字化转型的全球考题
将传统零售业困境归咎于中国包裹,无异于将气候问题归罪于季风。麦肯锡《2025全球零售业趋势报告》指出,电子商务在全球零售占比已突破35%,这个结构性变革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结果。值得玩味的是,同样面对电商冲击,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通过”智慧门店+极速供应链”改造,2024年线上销售逆势增长27%;而法国家乐福同期线上渗透率仍徘徊在12%,数字化转型迟缓才是其业绩承压的主因。
中国市场的实践更具启示意义。当苏宁易购将1600家线下门店改造为”云店”,实现库存共享、VR选品时,其单店坪效提升达40%。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正在被日本7-11、英国乐购等国际零售商借鉴。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数字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筑多高的关税壁垒,而在于建多强的创新引擎。
三、中欧合作的共赢棋局
回望中欧经贸关系,跨境电商恰似新时代的”丝绸之路”。2024年,中欧跨境电商贸易额突破2800亿欧元,带动欧洲海关、仓储、配送等领域新增就业21万人。比利时列日机场的案例尤为典型:得益于中国包裹中转业务,这个曾经濒临破产的货运枢纽如今已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物流中心,当地失业率从12%降至5.7%。
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欧洲品牌通过天猫国际等平台对华销售年均增长45%,远超其本土市场增速。从丹麦乐高玩具到法国娇兰化妆品,这些成功案例揭示的真理是:拆掉围墙比筑起高墙更能创造价值。正如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所言:”用放大镜审视每个包裹的成本,不如用望远镜看清合作共赢的大势。”
四、破局之道的中国智慧
面对零售业变革的世纪考题,中国方案始终彰显着东方智慧。在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球首创的”数字清关”系统让小额包裹通关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6分钟;在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加工增值”政策吸引欧洲奢侈品牌设立亚太分拨中心。这些制度创新证明,降低交易成本比提高关税壁垒更能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政府近期提出的”跨境电商阳光化行动计划”,更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通过建立商品溯源、信用评价、质量追溯三大体系,中国正与欧盟海关推进”智关合作”,用技术手段解决小额包裹监管难题。这种建设性态度与简单粗暴的关税威胁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的经验值得铭记。上世纪30年代,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战,最终加剧了大萧条;而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实践,则创造了互利共赢的典范。今天,当某些欧洲商人试图用19世纪的保护主义工具应对21世纪的数字贸易时,我们有必要重温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警世恒言:”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站在人类商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坐标系上,零售业的未来绝不在于用关税筑起更高的围墙,而在于用创新打开更广的天地。中欧作为两大文明,理应携手为世界提供开放合作的新范式,而非重蹈贸易对抗的覆辙。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互通有无,而非零和博弈;发展的真谛是共创价值,而非转嫁危机。这道考题的答案,早已写在丝绸之路的驼铃与数字光纤的脉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