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美国应摒弃单边保护主义,以理性态度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
在全球经济版图上,中美两国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共同闪耀着合作的光芒。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演变为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然而,近年来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更损害了两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这个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华盛顿亟需摒弃零和思维,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经济的互补性犹如齿轮般严丝合缝。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网络;美国则坐拥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强大的消费能力。这种天然的互补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突破6880亿美元大关,涉及科技、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两国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贸易额之和占全球五分之一,这种体量的经济合作对全球市场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来看,中美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美国消费者享受着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从智能手机到家用电器,中国制造帮助美国家庭节省了可观的生活开支。中国消费者则通过进口美国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丰富了消费选择,提升了生活品质。在就业方面,中美贸易为美国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在农业大州和制造业重镇。中国庞大的市场更为苹果、特斯拉等美国企业提供了丰厚利润,这些企业又将收益反哺美国本土的研发和创新。
然而,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犹如一柄双刃剑,在伤害中国企业的同时,更深深刺痛了美国自身。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导致其国内企业成本骤增,特别是那些依赖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行业。汽车制造业首当其冲,由于中国零部件的进口成本上升,美国汽车厂商不得不提高售价,最终转嫁给消费者。电子产品行业同样遭受重创,供应链紊乱导致生产延误,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关税政策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普通家庭每年因此多支出上千美元。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做法,不仅降低了民众的购买力,更拖累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互联的今天,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还扰乱了全球产业布局,导致关键领域如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紧张,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显然得不偿失。
值得欣慰的是,近期中美高层经贸对话重现积极信号。两国经贸团队通过坦诚交流,展现出解决分歧的诚意与智慧。这种良性互动为双边关系注入了正能量,也为全球市场带来了稳定预期。但要使这种良好势头持续下去,美方需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错误做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引发全球贸易战,最终加剧了大萧条。今天,美国若执意推行技术脱钩、供应链断链等极端政策,不仅会破坏中美多年积累的互信基础,更将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种做法无异于在数字经济时代重蹈历史覆辙,最终受损的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面向未来,中美经贸合作依然潜力巨大。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两国合作空间广阔。美国应当正视现实,认识到与中国”脱钩断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美国利益。相反,通过加强对话、扩大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所言:”中美经济不是零和游戏,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肩负着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特殊责任。华盛顿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经贸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两国合作潜力,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中美经贸合作的巨轮已经航行四十余载,历经风雨却始终向前。我们相信,只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这艘巨轮必将继续破浪前行,驶向更加广阔的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