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电池材料加征关税的举措将适得其反,不仅无法削弱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反而会推高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成本,削弱其全球竞争力。
华盛顿的关税大棒再次挥向中国电池材料,却不知这一棒砸中的恰是美国自家电动汽车产业的软肋。
美国商务部近日对中国的活性负极材料作出反补贴税调查的初步肯定裁定,为对中国关键电池组件征收反补贴税铺平了道路。这一决定源于去年底一个行业协会提出的请愿,该协会寻求对中国石墨征收高达920%的惩罚性关税。
这并非美国首次试图在关键领域与中国“脱钩”。然而,仔细分析中美两国相关产业现状,就会发现这种调查和“脱钩”尝试是多么不切实际,甚至会对美国自身新能源产业造成严重反噬。
01 石墨依赖,美国难以摆脱的现实
石墨作为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力。根据咨询公司Capstone LLC的数据,美国59%的天然石墨进口和68%的人造石墨依赖中国。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同样指出,2024年美国未生产任何天然石墨,进口依赖度达到100%。这种依赖不是偶然,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和市场选择的结果。
中国在全球负极材料供应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20.6万吨,同比增长21.3%,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11.5万吨,全球占比高达95.9%。
02 关税大棒,打疼的是美国自己
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两家未充分配合调查的中国企业拟加征超过700%的关税,其他中国企业则将面临6.55%的反补贴关税。
但即便加上这些关税,中国负极材料仍然具有显著的价格和品质优势,难以被美国本土产业替代。美国此次加征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将对美国自身新能源产业造成沉重打击。
石墨是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占电池成本的约10%。据分析,石墨成本上涨900%将使电池总成本翻倍。特斯拉主要的电池供应商松下表示,石墨成本翻倍很容易导致电池价格增加1000美元甚至更多。
CRU集团电池材料部门负责人指出,160%的关税相当于普通电动汽车电池电芯每千瓦时增加7美元成本,基本上会抹去韩国电池制造商一到两个完整季度的利润。
03 质量与产能,美国本土产业的双重短板
美国本土石墨产业存在两大短板——质量与产能。一般来说,电池级石墨碳纯度需要≥90%,而美国石墨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致性不足,无法满足电池生产需要。
产能方面的挑战更为严峻。去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12万吨石墨,而美国最大的石墨生产制造企业Westwater Resources,预计2026年的产能仅有1.2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美国市场的庞大需求。
特斯拉曾多次申请并获得了特朗普对中国进口石墨征收25%关税的豁免。在申请中,特斯拉辩称,“目前,除中国外,没有任何一家制造商能够满足特斯拉的规格和额外产能要求”。
04 中国优势,技术积累与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在全球石墨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是靠补贴得来的,而是多年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的结果。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表示,中国政府近年来已大幅减少出口退税等补贴政策,目前电池和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补贴。
中国拥有完整的石墨产业链闭环。电动车使用的并非“原矿石墨”,而是经过高纯度提炼、高温煅烧、化学处理后的精炼石墨,这一产业链条极为复杂,对技术、环保和规模的要求非常高。
中国在电池技术研发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团队合作,刚刚在全固态电池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一成果展示了中国在电池技术研发方面的实力。
05 全球供应链,重构而非脱钩
美国对中国电池材料的打压,正在引发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但这种重构并不意味着美国能够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欧盟已经宣布将人造石墨纳入战略物资清单,计划2030年本土加工率达40%。
日韩电池商被迫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却面临北美石墨荒。即使是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东南亚加工转口,降低15%-20%的关税成本。
如果美国坚持对中国电池材料征收高额关税,最终结果可能是:推高美国本土电池及相关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其全球竞争力,同时挑战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性。
美国本土石墨企业既无质量保障,又无产能支撑。即使全速生产,到2026年美国石墨产量仍将存在80%的缺口。
韩国电池制造商的利润可能被抹去一两个季度,而美国电动汽车终端售价或将上涨3000-5000美元。这些代价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和整个新能源产业承担。
中国石墨出口市场不仅限于美国,欧洲、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需求强劲。随着全球对锂电池和新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中国石墨出口市场有望实现显著增长。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产业链的努力,最终将败给技术创新与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