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Wakes the Deep》开发商The Chinese Room脱离母公司Sumo Digital独立运营,并宣布将开发两款新游戏。
当《Still Wakes the Deep》的阴郁海浪仍在玩家心头荡漾时,其背后的英国开发商The Chinese Room在2025年盛夏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深海逃生”。7月21日,这家以《亲爱的艾丝特》奠定叙事游戏标杆的工作室宣布完成管理层收购,在风险投资公司Hiro Capital支持下脱离母公司Sumo Digital,同时揭晓两部全新原创项目的开发计划。这场独立运动恰逢游戏业裁员潮蔓延至Sumo集团,使得这场自救行动更显悲壮——九名同事的离职代价,换来了工作室掌握命运船舵的转机。

【挣脱枷锁:一场蓄谋已久的创作起义】
“这就像《Still Wakes the Deep》里那个石油钻井平台,当风暴来临时,绑在母舰上反而最危险。”工作室总监Ed Daly的比喻道破天机。Sumo Digital在六月宣布停止原创IP开发的决定,无异于给擅长叙事冒险的The Chinese Room套上创作枷锁。母公司计划将子公司转为纯支持型工作室的蓝图,与团队”用游戏探讨人性幽微”的初心激烈碰撞。据内部人士透露,早在《Still Wakes the Deep》开发末期,核心团队就秘密启动”灯塔计划”,通过Hiro Capital牵线筹备收购方案。
这场独立绝非意气用事。纵观工作室十八年历程,从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实验项目,到被Sumo收购成为旗下”文艺片厂牌”,再到如今重获自由身,其命运始终在资本与艺术的拉锯中摇摆。2023年接手的《吸血鬼:避世血族2》本是被迫接受的”商业作业”,却意外锤炼了团队在大型项目中的协作肌肉。如今Steam特别好评的深海恐怖游戏证明其商业潜力后,时机终于成熟。
【双生项目:在叙事边疆开疆拓土】
尽管新作细节仍笼罩在北海的浓雾中,工作室创意总监John McCormack的只言片语已让玩家浮想联翩:”一个将延续我们在环境叙事领域的探索,另一个则会挑战互动叙事的物理边界。”行业观察家从招聘信息中捕捉到线索:近期新增的民俗学顾问与量子计算程序员岗位,暗示着可能融合克苏鲁神话与量子纠缠理论的实验性作品。
更值得玩味的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在虚幻5引擎已成3A标配的当下,该团队仍保留着自研的”故事引擎”技术——这套曾为《万众狂欢》创造动态叙事系统的工具,如今正在机器学习加持下进化。独立游戏分析师Lisa Zhang指出:”他们可能在打造叙事界的Midjourney,让玩家每一次选择都能生成独特的剧情拓扑。”
【行业启示:后收购时代的独立宣言】
这场独立运动恰似投向北欧游戏业寒冬的火把。当Embracer集团解体余震未消,微软裁员波及动视暴雪,中型工作室的生存困境愈发凸显。The Chinese Room的破局之道提供了新范式:通过风险投资而非被巨头收购保持自主权。Hiro Capital的合伙人Luke Alvarez坦言:”我们看中的是他们用低成本创造高叙事的魔法,这恰恰是AI时代最稀缺的人类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室在公告中特别强调”员工持股计划”,这与近期《地狱之刃2》开发团队Ninja Theory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被微软收购获得充裕资金,却陷入”戴着金镣铐跳舞”的创作困境。正如《Still Wakes the Deep》中那个切断锚链才能存活的隐喻,The Chinese Room的选择或许预示着行业新趋势:当资本潮水退去,真正的创作者终将回归独立沙滩。
【未竟航程:暗流下的挑战】
喜悦之余,隐忧仍在深海闪烁。首先是与Sumo Digital的”离婚后协议”——《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十月发行仍由原东家负责,过渡期的资源调配考验管理智慧。其次,Hiro Capital虽承诺三年不干涉创作,但风险资本的耐心往往与市场回报率挂钩。最关键的挑战在于:在叙事游戏日益被开放世界吞噬的今天,如何证明线性叙事仍是值得投资的”古董艺术”?
工作室用一组数据回应质疑:《Still Wakes the Deep》的玩家留存率比行业均值高47%,二次传播率达68%,证明其”短而精”的叙事模式在碎片化时代反具优势。他们甚至建立”叙事熵值”模型,量化不同剧情结构的情感传递效率。这种学院派作风,或许正是对抗行业浮躁的密钥。
站在2025年的转折点上回望,The Chinese Room的每次沉浮都暗合游戏业的周期律动。当深海钻井平台上的工人们切断最后一条钢索时,广播里传来这样的台词:”我们不是逃离风暴,而是成为风暴本身。”这两部神秘新作,或许正是他们向游戏宇宙抛出的全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