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国界:冼星海遗物归乡背后的跨国情谊

哈萨克斯坦音乐家之女向澳门捐赠冼星海珍贵遗物,完成音乐家”回国”心愿,见证中哈跨国友谊。

2025年8月13日,澳门文化局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兹詹·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尔迪尔甘·拜卡达莫娃,将她珍藏多年的冼星海遗物捐赠给了澳门冼星海纪念博物馆。这批珍贵文物包括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期间创作的乐谱手稿、书信及其他相关文件,其中许多作品融入了哈萨克民族音乐元素,见证了中哈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时光倒流至1940年代,冼星海因战争流离失所,辗转来到阿拉木图。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尽管语言不通、文化相异,音乐却成为他们沟通的桥梁。拜卡达莫夫不仅为冼星海提供了栖身之所,更在艺术创作上给予他无私支持。冼星海则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奉献给这片接纳他的土地,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充满反法西斯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鼓舞了中国抗战军民,也成为哈萨克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武器。

巴尔迪尔甘·拜卡达莫娃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这些乐谱是我父亲最珍贵的遗产,保存它们不仅是家族的责任,更是对那段跨国友谊的守护。”她表示,冼星海虽客死异乡,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如今将这些遗物送回冼星海的故乡澳门,既是对先人遗愿的完成,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最好纪念。

澳门文化局代理局长蔡健朗在致辞中指出,这批文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填补了冼星海外流亡时期创作研究的空白,更生动诠释了”音乐无国界”的真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重温这段跨越民族与国界的友谊故事,对于促进文明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具有特殊意义。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渔民家庭,自幼展现出非凡音乐天赋。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精神象征。1945年,年仅40岁的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祖国和音乐事业。此次回归的遗物中,有一份他在病榻上修改的乐谱手稿,字迹虽因疾病而颤抖,却依然清晰可辨,展现了一位音乐家至死不渝的艺术追求。

捐赠仪式后举行的青年座谈会上,巴尔迪尔甘分享了更多感人细节:她的父亲如何省下口粮支援冼星海创作;两位音乐家如何在空袭警报声中坚持排练;冼星海又是如何将哈萨克民谣改编成交响乐……这些故事让在场青年无不动容。澳门大学学生李雯感慨:”原来伟大的音乐背后,是这样温暖的人性光辉。”

澳门冼星海纪念博物馆馆长表示,这批文物将与馆内原有藏品共同展出,并计划举办专题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博物馆还将与哈萨克斯坦相关机构合作,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这段历史。此外,部分乐谱将由澳门乐团重新编排演奏,让沉睡八十年的旋律再次响彻濠江两岸。

这次捐赠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回归,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最黑暗的战争年代,人类依然能够以艺术为纽带,超越国界和种族,缔结真挚友谊。正如冼星海在给拜卡达莫夫的信中所写:”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当炮火摧毁城墙时,它能在人们心中筑起理解的桥梁。”

八十载光阴流转,两位音乐家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友谊通过这些泛黄的乐谱得以延续。今天,当中哈两国人民共同缅怀这段往事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回响,更看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和精神共鸣,无疑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