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铁红从舞蹈演员到教育家,57岁仍坚持传承创新民族舞蹈,用生命诠释艺术真谛。
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排练厅里,鼓点与蒙古传统弓乐器莫林库尔的旋律交织成一曲草原的赞歌。57岁的江铁红教授正带领学生们排练经典舞蹈《奔腾》,他那银灰色的头发在灯光下闪耀,矫健的身姿丝毫不输年轻学子。2024年,一段他身着便装与学生共舞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让这位深耕民族舞蹈教育三十余年的艺术家意外成为”网红”。

“舞蹈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生命的语言。”江铁红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如是说。视频中,他穿着灰色Polo衫和黑色皮鞋,略显丰满的身材却展现出惊人的柔韧性与力量感。这段即兴表演不仅收获了数百万点击,更引发公众对舞蹈本质的思考——真正的艺术魅力究竟来自完美的形体,还是源于生命的积淀?
这位舞蹈学院院长的日常就像一首永不停歇的舞曲。清晨六点,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他已在练功房开始每日的基本功训练。”从18岁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至今,我从未间断过晨练。”江铁红抚摸着练功把杆上的岁月痕迹说道。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2016年以惊人毅力减重40斤,只为完美演绎复出之作《生活在闪烁》。
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与各族学生的合影。书柜里陈列着蒙古族马头琴、藏族弦子等民族乐器,记录着他三十年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的足迹。”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民族记忆的密码。”江铁红拿起一个傣族象脚鼓轻轻敲击,”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密码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
课堂上的江教授有着独特的教学哲学。他拒绝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学生”用身体思考”。”看这个蒙古舞的抖肩动作,”他边示范边讲解,”不是简单的肌肉运动,要想象自己是一匹驰骋在草原的骏马。”这种沉浸式教学培养出大批优秀舞者,其中三十余人已在国家级舞蹈赛事中斩获奖项。
2021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江铁红再次领舞《奔腾》。当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个艺术家用生命书写的舞蹈史诗。”传统是根,创新是花。”这场演出后他在日志中写道,”民族舞蹈要像草原一样,既保持水土,又孕育新绿。”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艺术的今天,江铁红带领团队开创了”民族舞蹈数字博物馆”项目。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他们将上百个民族舞蹈套路转化为三维动画,建立起全球首个少数民族舞蹈基因库。”这是留给未来的礼物。”项目启动当天,他亲自演示蒙古族”盅碗舞”的数字化采集过程。
每周五的”民族舞蹈工作坊”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所在。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这里交流各自舞蹈文化,江铁红总是其中最活跃的参与者。有学生笑称:”江老师跳维吾尔族赛乃姆时,比我们新疆同学还投入。”这种包容开放的氛围,让学院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熔炉。
夜幕降临,排练厅的灯光依然明亮。江铁红独自练习着新编的朝鲜族长鼓舞,汗水浸透了练功服。”舞蹈是我生命的语言,”他望着镜中的自己轻声说,”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跳下去。”窗外,一弯新月爬上天空,仿佛在为这个用生命热爱舞蹈的灵魂默默喝彩。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流量的时代,江铁红用三十年的坚守诠释了艺术的本质。从舞台到讲台,从传统到创新,他像草原上的骏马般永不停歇,用舞蹈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故事,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真正的舞蹈不在脚尖,而在心间;不在舞台,而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