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开设国内首个”伴侣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反映宠物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文关怀。
(记者 李玉澈)2025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正式设立国内首个”伴侣动物科学”本科专业,这一创新举措在教育界和产业界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又一次突破,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与人文关怀的不断提升。

专业设置的创新性体现在其完整的学科体系构建。该专业隶属于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课程设置既包含”犬猫行为学”、”伴侣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又涵盖”动物福利伦理”、”人宠关系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校方特意采用”伴侣动物”这一学术称谓,既体现了专业建设的严谨性,也凸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现代理念。
这一专业的设立有着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据统计,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单只宠物年均消费额持续攀升。宠物经济已形成涵盖食品、医疗、美容、保险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催生出大量新型就业岗位。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刘晓霞指出:”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将有效解决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问题。”
教育专家认为,此举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三个重要转向:一是从理论导向转向产教融合,首批50名学生将获得与行业协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机会;二是打破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壁垒,使传统认知中的”宠物美容师”等职业获得本科层次的学历认可;三是主动对接新兴产业需求,展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
更深层次看,宠物专业的兴起映射着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小型化,宠物角色已从传统的功能性存在转变为情感伴侣。63岁的资深宠物训导师姚红晓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把宠物当家人,这种观念转变令人欣慰。”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消费行为上,更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的革新。
政策层面的配套措施也在同步推进。铁路部门已将宠物运输试点扩展至京沪、沪昆等8条高铁干线,多地出台文明养犬管理条例。这些举措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也要求养宠人提升责任意识,形成人宠和谐共处的社会规范。
从国际视野看,伴侣动物学科在欧美高校已有成熟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的创新实践,既是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更是立足本土需求的特色发展。这种”全球视野、中国特色”的办学思路,正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持续,宠物经济有望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专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将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将推动社会形成更加科学、文明的宠物文化。这所”双一流”高校的探索,或许将引领更多院校开启特色专业建设的新篇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