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流光:在巴彦淖尔遇见蒙古族的春节

2025年春节,作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体验了蒙古族”白月”庆典,包括祭火仪式、敖包祭祀、除夕家宴等传统活动,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年味。

当飞机降落在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时,零下二十度的寒风裹挟着草原特有的清冽扑面而来。我紧了紧羽绒服的领口,呼出的白气在眼前凝结成霜花。2025年的春节,我选择来到这片河套灌区的土地,感受蒙古族同胞独特的”白月”庆典。

走在临河区的街道上,红灯笼与蓝天相映成趣。不同于汉族地区满眼的中国结,这里的装饰多了几分草原韵味——蓝色哈达图案的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商铺门口悬挂着绘有骏马与蒙古包的剪纸。空气中飘荡着奶茶的醇香与烤全羊的焦香,耳边不时传来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一位穿着蒙古袍的老阿妈正在街角售卖奶豆腐,阳光在她银白的发辫上跳跃,宛如草原上流淌的银河。

祭火仪式在阴历腊月二十三如约而至。傍晚时分,乌拉特中旗的草原上聚集了上百人。我跟着人群走向祭坛,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七位身着盛装的萨满手持神鼓,围着三米高的篝火堆吟唱古老的祝词。当第一簇火苗窜起时,马头琴手奏响了《圣主成吉思汗》,琴弦震颤的声音仿佛带着八百年前铁骑的回响。

“火是腾格里的眼睛。”身旁的牧民巴特尔告诉我,他的铜制酒壶在火光中泛着暖光。按照习俗,人们将奶食、糖果和羊胸肉投入火中,火星迸溅如流星雨落。有位老者用蒙语低吟着:”愿火焰净化世间污秽,愿炊烟永远萦绕毡房。”突然,一群孩子手拉着手围着火堆跳起安代舞,他们绣着云纹的蒙古袍在旋转中绽开朵朵红花。我不由自主地加入舞蹈队伍,靴子踢起的雪粒与火星共舞,竟分不清哪是星光哪是火光。

除夕这天,我受邀到巴特尔家做客。推开绘有”五畜兴旺”图案的木质院门,女主人其其格正在熬制奶茶。铜锅里茶叶与鲜奶翻滚,她加入一撮盐和黄油的动作娴熟得像在演奏乐器。客厅的矮桌上摆着”羊背子”——整只烤全羊被摆成跪卧姿势,羊头朝向神龛。巴特尔用蒙古刀割下最肥美的”德吉”(第一块肉)敬献祖先时,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

最动人的是献哈达的环节。巴特尔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托着蓝色哈达跪在祖父面前,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抚过丝绸上绣的”卍”字纹,突然就湿了眼眶。原来蓝色在蒙古族文化中象征永恒,这方丝绢承载的,是游牧民族对苍穹最原始的崇拜。当全家人共饮”团圆酒”时,银碗里的马奶酒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恍惚间我看见了草原上千年不变的月光。

正月初三,我随游客队伍来到阴山脚下的敖包。这座由石块垒成的锥形祭坛上,经幡在朔风中哗哗作响。当地牧民牵着挂红绸的骆驼绕敖包转圈,撒出的”风马旗”像彩蝶般飞向天际。有位老艺人用”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器)即兴演奏,苍凉的音色让我想起纪录片里成吉思汗陵的落日。突然几个穿荧光色滑雪服的年轻人闯入画面,他们刚从附近的乌兰布和沙漠滑雪场赶来,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在此刻显得奇妙又和谐。

夜幕降临时,多兰湖上的冰雕展亮起彩灯。十二生肖冰雕中,骏马造型格外雄健,鬃毛处镶嵌的LED灯模拟出随风飞扬的效果。不远处,穿着传统服饰的姑娘们正在拍摄”冰雪那达慕”短视频,她们发在抖音上的”跳安代舞挑战”已有百万点赞。我在临河老街买芝麻糖时,店主用手机扫码收款后,又执意送我一条绣有”福”字的蒙古文红色哈达——这样的交融,或许正是当代”白月”最真实的模样。

回程那日,巴彦淖尔飘起小雪。机场的巨幅广告屏上滚动播放着”冰雪那达慕”的宣传片,画面里滑雪板扬起的雪雾与祭火仪式的炊烟奇妙地重叠。值机柜台前,几个南方游客正兴奋地讨论着刚买的马头琴模型,他们行李箱上绑着的蓝色哈达在空调风中轻轻摆动,像一片被捕获的天空。

在这片黄河与草原拥抱的土地上,我看见了春节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简单的除旧迎新,而是一个民族将信仰、传统与希望,以火为笔,以雪为纸,写给苍穹的情书。当飞机冲入云层时,舷窗外最后的景象是草原上零星亮起的敖包灯火,宛如散落大地的星辰。我想起祭火仪式上萨满的吟唱:”愿火光照亮所有黑夜,愿每个白月都如今朝。”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