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者按】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广元、德阳等地考察调研,在翠云廊的古柏荫下驻足凝思,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前细细端详。这次考察不仅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场指导,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生动诠释。从蜀道沧桑到古蜀文明,总书记的足迹串联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为我们擘画了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壮美画卷。

一、千年蜀道:镌刻在悬崖上的文明史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笔下《蜀道难》的千古绝唱,在剑门关的峭壁间回荡。习近平总书记漫步翠云廊,抚摸着一株株历经千年风霜的秦汉古柏,这些”绿色活化石”不仅是古人”栽柏表道”的生态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这条蜿蜒15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现存古柏12000余株,其中7803株在剑阁县境内傲然挺立。自明代延续至今的”官员离任交接古柏”制度,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范例。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军教授指出,古蜀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曾见证巴蜀漆器、蜀锦走向世界,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跨越千年的历史呼应。
二、三星堆:青铜神树绽放的文明之光
在德阳三星堆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摩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考古成果。这座距今4500-2900年的古蜀都邑,以其”通天彻地”的青铜神树、”纵目千里”的青铜面具,向世界展示着长江流域文明的独特魅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三星堆既吸收了中原青铜礼器的庄重,又融合了长江流域巫觋文化的灵动,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表达。
考古队长冉红林向总书记汇报时特别提到,三星堆新发现的丝绸痕迹将中国丝绸史上溯至3000多年前,与蜀道上的丝绸贸易形成完整证据链。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特质,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三、文明探源:解码文化基因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自2002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用20年时间实证了良渚、石峁等遗址的文明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主任介绍,项目突破西方”文明三要素”标准,创新提出中国特色的文明认定体系,为世界文明研究贡献了中国方案。
哈佛大学弗拉德教授评价,这项工程以多学科交叉的”考古中国”模式,揭示了早期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就像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既保留古蜀特征又融合中原礼制,完美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文明发展规律。
四、守正创新: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在眉山三苏祠,总书记曾引用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名句,强调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此次考察中,他特别关心文物修复的科技赋能,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馆,高光谱成像、三维扫描等”黑科技”让千年文物重焕生机。
南京大学周雪莹教授指出,从蜀道申遗到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四川实践正在探索一条”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复兴之路。就像翠云廊古柏年轮里记载的生态密码,既需要传统”封山育林”的智慧,也离不开现代科技守护。
【结语】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川之行启示我们: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命题,而是体现在每一株古柏的年轮里,熔铸在每一件青铜器的纹饰中,延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间。当蜀道上的马蹄声化为高铁的呼啸,当青铜神树的枝桠延伸向星辰大海,五千年文明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