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五五”规划: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十五五”规划将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中国正站在“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即将启航的历史交汇点。在这个关键时点,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质变与升级。

回望“十四五”时期,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厦门隧道施工现场的工人们正熟练组装着国产隧道掘进机,这些“钢铁巨龙”不仅象征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崛起,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生动写照。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突破90%,比原定目标高出10个百分点,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翅膀。

在经济韧性方面,中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1-202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5%的高位,经济总量净增30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长三角经济圈。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增长质量的提升体现在多个维度:研发投入强度攀升至2.68%,超越欧盟平均水平;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8.9%的高速增长;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3%。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在科技创新前沿,中国正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起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突破算力边界,人形机器人展现智能制造的无限可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深海探测器不断刷新作业深度记录。这些重大科技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创新驱动将成为发展主旋律。规划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基础研究投入将保持10%以上的年增速,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培育沃土。

其次,数字化转型将按下加速键。随着5G和千兆宽带网络的普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实现更深层次融合。智能工厂、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将重塑制造业格局,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突破15%。

第三,绿色发展将成为普遍形态。“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大力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等负排放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取得突破。

在实施路径上,“十五五”规划将着力构建“三个新体系”: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二是高水平开放体系,通过自贸试验区升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等举措,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三是包容性发展体系,让数字红利更好惠及民生,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创造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将特别注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预计到2030年将形成万家级“小巨人”企业矩阵。这些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以新质生产力破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塑造新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这场深刻变革将重新定义中国经济的质量成色,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厦门隧道中那些蓄势待发的掘进机,中国经济正在积蓄新的动能,准备突破发展瓶颈,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