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get将于2025年7月28日取消竞争对手价格匹配政策,仅支持自家平台比价,引发消费者不满,背后或为利润压力所致。
2025年7月21日,一则来自Target内部备忘录的泄露消息在社交媒体掀起轩然大波。这家以红色购物袋为标志的零售巨头宣布,将于7月28日正式终止实施长达12年的竞争对手价格匹配计划,仅保留对自家平台(包括实体店、官网及Target Plus市场)的价格调整服务。这一决定犹如在平静的零售湖面投下巨石,不仅让消费者权益大幅缩水,更折射出后疫情时代零售行业激烈的生存博弈。

比价政策的黄金时代落幕
回溯2012年,Target在圣诞季首次试水价格匹配政策时,正值美国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彼时亚马逊的崛起迫使实体零售商放下身段,沃尔玛、百思买等纷纷推出比价承诺。Target在2015年将比价范围扩大至29家竞争对手,甚至涵盖电商平台,一度被誉为”最慷慨的价格守护者”。如今随着政策终结,美国主流零售商中仅剩GameStop维持有限比价服务,且仅针对亚马逊、百思买和Target三家,一个时代的终结令人唏嘘。
官方说辞背后的商业逻辑
Target在备忘录中将政策调整归因于”顾客反馈”,称此举能使购物体验”更快捷、更无缝”。但业内人士分析,这更像是精心设计的话术——结账效率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升级解决,真正驱动力恐怕是日益沉重的利润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Target毛利率同比下滑1.2个百分点,而比价政策每年导致的收入损失估计超过3亿美元。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砍掉这项”赔本赚吆喝”的服务显然是断臂求生的选择。
消费者权益的隐形剥夺
社交媒体上,#TargetPriceMatch话题迅速升温。游戏玩家@SwitchFan42愤怒吐槽:”上周刚用亚马逊价格省下60刀买PS5,以后只能当冤大头了?”育儿博主MomofThree则晒出去年通过比价节省的372美元婴儿用品账单。值得注意的是,Target特别强调将保留Target Circle会员的专属优惠,这暴露了其真实意图——通过差异化服务捆绑用户,将比价成本转嫁为会员黏性。明尼苏达大学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劳拉·亨德森指出:”当比价特权变成会员专属福利,本质上是对普通消费者的价格歧视。”
零售生态的连锁反应
政策变更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沃尔玛股价在消息曝光当日上涨2.3%,反映市场对其竞争优势的看好。亚马逊则迅速跟进,宣布将Target列入其价格匹配范围,被视作赤裸裸的挖墙脚行为。更微妙的博弈发生在供应链端——失去比价压力的Target,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可能减弱。家电品牌Breville内部邮件显示,其正在重新评估给予Target的独家折扣力度。
危机公关的教科书案例
面对汹涌舆情,Target的应对堪称经典。除标准化的”反馈直达宾客关系部”话术外,零售商同步推出”价格冻结计划”,承诺对Switch2等热门预购商品维持发售日定价。更聪明的是,其将政策调整与夏季清仓季捆绑营销,通过”折上折”促销转移注意力。这种”给糖吃”的策略短期内或许有效,但纽约消费者协会的调研显示,68%受访者认为此举将降低他们选择Target作为首选购物渠道的意愿。
数字化时代的定价迷思
这场风波暴露出零售业的核心矛盾:在算法定价主导的时代,消费者比价能力反而在倒退。虽然第三方比价工具层出不穷,但零售商通过会员专享价、动态定价等手段构筑起”数字鸿沟”。哈佛商学院教授马克·科恩警告:”当主要玩家相继退出价格透明承诺,最终可能导致协同涨价的风险。”联邦贸易委员会已表示将召开听证会,评估该政策是否涉嫌变相垄断。
随着7月28日最后期限临近,Target门店员工正接受专项培训应对顾客质疑。收银台旁的提示牌悄悄换上新标语:”更低价的承诺从未改变——只是现在更简单了。”这句充满修辞技巧的宣言,或许正是当代零售业生存哲学的绝佳注脚:在利润与客情的天平上,商业理性永远占据上风。当消费者最终习惯没有比价保护伞的购物环境,这场静悄悄的权益退化,或将成就零售巨头们最成功的”消费者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