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撤离射击”遇见Bungie魔法:为什么《马拉松》让我重燃希望

尽管通常讨厌撤离射击游戏,但我愿意尝试《马拉松》,因为我相信Bungie开发团队的艺术设计和战斗手感能突破类型的局限。

我向来对“撤离射击”类游戏敬而远之。这并非出于偏见,而是经历了太多次期待落空后的清醒——《逃离塔科夫》的作弊狂潮、《永远的冬天》那逐渐褪色的末世美学,以及其他无数款试图复制这种模式却最终沦为重复劳作的游戏。它们曾以“硬核”“沉浸”之名吸引我,却总在我投入数十小时后露出真实面貌:要么被技术缺陷摧毁体验,要么因玩法单薄而令人疲惫。我一度认为,这个类型或许注定与我无缘。

然而,Bungie的《马拉松》却让我第一次产生了“或许值得一试”的冲动。


一、 类型疲劳与Bungie的破局可能

撤离射击游戏(Extraction Shooter)近年来已成为游戏界的热门标签。它们通常强调高风险、高回报的玩法:玩家进入危险区域搜集物资,期间可能遭遇AI敌人或其他玩家,最终需在限定时间内抵达撤离点才能保留战利品。理论上,这种设计能创造紧张刺激的叙事时刻,但实践中却常陷入重复与挫败的循环。

我所厌倦的,正是这种循环。在《塔科夫》中,外挂横行让公平竞争成为笑话;在《永远的冬天》里,初始的雪原废墟美学很快被机械式的资源搜集所取代。更多同类作品则陷入“换皮”陷阱——同样的玩法框架,套上不同的背景设定,便宣称自己是“革新之作”。久而久之,我对这一类型产生了条件反射式的怀疑。

但《马拉松》不同。因为它背后站着的是Bungie——一个曾创造出《光环》《命运》等里程碑的工作室。尽管近年来Bungie管理层频受争议(裁员、预算削减、开发方向动荡),我仍相信其核心创作团队拥有行业顶尖的才华。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Bungie的游戏中总有一种难以复制的“手感”,从枪械反馈到移动节奏,从技能协同到环境交互,都呈现出精心调校的流畅感。这种“Bungie魔法”或许正是撤离射击游戏最需要的破局要素。


二、 艺术与氛围:《马拉松》的差异化灵魂

若你看过2025年4月曝光的《马拉松》实机演示,定会注意到它与其他撤离射击游戏的显著区别。这不是又一款灰暗压抑的末世模拟器,而是一个充满视觉张力的科幻世界。Bungie并未依赖“光追特效堆砌”或“写实材质轰炸”来营造品质感,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艺术指导定义风格​​。

游戏中的外星景观呈现出一种危险而瑰丽的矛盾感——荧光植物在废墟中蔓延,机械结构与生物组织诡异融合,光影交错中隐藏着未知威胁。这种视觉语言不仅令人眼前一亮,更与玩法深度融合:环境本身即信息。玩家需通过观察色彩变化、地形结构甚至光线角度来判断风险与机遇。这与大多数依赖雷达提示或图标标记的游戏形成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马拉松》的氛围塑造超越了单纯的“好看”。它让我联想到《命运》中那些令人屏息的异星场景,但更进一步——世界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活生生的叙事主体。据开发者透露,地图中隐藏着大量环境叙事线索,玩家通过探索逐步拼凑出世界观全貌。这种设计巧妙避开了撤离射击游戏常有的“目标空洞”问题:玩家不再仅为搜刮装备而行动,更为满足好奇心与探索欲。


三、 战斗设计:Bungie的“手感魔法”

作为曾短暂沉浸于《命运2》的玩家,我始终忘不了Bungie对战斗节奏的掌控能力。无论是泰坦的冲锋拳套还是猎人的虚空箭矢,每一种技能与武器都拥有独特的重量感与反馈逻辑。《马拉松》实机演示中同样体现了这种特质:

  • ​武器系统​​:从能量武器的蓄力嗡鸣到实弹枪械的后坐力抖动,视听反馈精准而富有冲击力;
  • ​移动机制​​:喷气背包、墙面奔跑等动作为战斗添加了垂直维度,与传统“蹲点蹲射”形成差异;
  • ​敌我交互​​:敌人受击时的反应、玩家被击中时的界面提示,均体现出精心设计的信息层级。

这些细节或许听起来技术化,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游戏手感”——那种让玩家本能感到“这玩起来真爽”的玄学体验。正是这种体验,让Bungie游戏即便在内容更新乏力的阶段,仍能靠核心循环留住玩家。对于撤离射击这样一个强调重复游玩的类型,手感深度恰恰是长期留存的关键。


四、 谨慎乐观: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马拉松》仍面临巨大挑战。Bungie近年来的管理混乱令人担忧,尤其在被索尼收购后,其战略方向明显向“服务型游戏”倾斜。撤离射击本身又是一个高度依赖平衡性与反作弊能力的类型——前者需要持续精细的数值调整,后者则需雄厚的技术支持。历史证明,即便强如Bungie,也曾在《命运》早期版本中挣扎于网络延迟与作弊问题。

但让我保持乐观的,是Bungie团队的​​应变记录​​。《命运》从首发争议到《邪姬魅影》时期的成熟,见证了工作室学习与迭代的能力。此外,《马拉松》演示中已展现出对传统撤离射击模式的改良:更短的对局时长、更丰富的任务类型、更强的单局叙事密度——这些调整显然旨在缓解该类型常有的疲劳感。


结语:相信创造者,而非标签

最终,我对《马拉松》的兴趣并非源于对“撤离射击”类型的热衷,而是对Bungie创作团队的信任。那些在裁员潮中坚守的设计师、程序员、艺术家们,仍在试图用作品证明自己的理想。他们值得一次机会,也值得我们的关注。

游戏产业已步入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但总有一些工作室不甘于重复他人之路。《马拉松》或许将成为Bungie的又一次豪赌——赌他们能用艺术审美与设计积淀,唤醒一个渐趋疲惫的类型。而作为玩家,我期待见证这场冒险。

至少这一次,我愿意放下偏见,走进那个危险而美丽的外星世界。因为那里闪耀着的,正是游戏行业最稀缺的东西:​​原创的勇气​​。


本文基于VGConnor Makar的评论观点与个人体验延伸撰写,旨在探讨游戏设计的可能性而非商业推广。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